與家人旅行你要注意的事
- Vaniajero浮生
- 2024年2月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其實很久以前就想記錄一些旅行的小故事與安排心得,奈何人生精力有限,有時欠缺動力。久違兩三年Wix,希望有人覺得這篇不是口水文,多少對人有點作用就足夠。
地點
選擇哪裡作為旅行地點應是常識,不過也常令人絞盡腦汁。那已經開始涉及目的地的旅遊交通或行程安排的資料基本搜集、家人興趣、體力等,第一步就不能出錯,才能開個好頭,皆大歡喜。
以上次旅行為例,阿妹率先訂了台北的Solo Trip,我後期才臨時決定回家安排一家四口旅行,所以旅行地點為遷就阿妹就訂下台灣。
但七日台灣之旅,去台灣哪部還是煩惱。我從前帶父親去北京汲取經驗就知道台北不合適,他不喜歡大城市的市區,也不喜博物館和文化藝術館。我着實在台中和花蓮之間猶豫不定。
最後基於帶兩老去台灣知名的山嶺:阿里山和交通方便程度選擇了台中。
交通安排
以前和母親爬過黃山,也跟父親爬過長城,而阿妹尚算年輕力壯,所以基本一家四口行得跑得,基本體力良好,行程安排上自然容易不少,可以搭乘公共交通,也可以步行一整天。
如果體力不濟的人,上KKday或Klook跟一日團倒是比較好的選擇,有時甚或是更經濟實惠的選擇。如果識駕駛當然是更方便的選擇,行程也會更有彈性。不然我個人也很喜歡公共交通,包括火車和巴士。
有時若沒有充足時間也很麻煩,尤其偏遠地區,一日可能只有三四個班次,趕不上就麻煩了,所以我很少選擇最後一班,也會提前等車。
要是家人體力欠奉也沒有耐性,公共交通就不適合他們了,也不適合離開市中心或受歡迎的遊客區,畢竟偏遠地區使用公共交通需時多數單程已超過兩小時,例如這次由台中前往附近谷關浸溫泉,需時加塞車要兩小時,搭車也耗費體力,而且未必每個人都有耐性搭長途車,所以要把家人的年紀體力加入考量。
住宿
在安排住宿方面,當然會先由預算入手,再把行程地點、交通等考慮在內。七日行程畢竟要東奔西跑,我很少會安排在同一間住宿。
這也有地域差別,例如在歐洲要盡力避免在火車站附近的住宿,因為有安全憂患;在台灣我則根據預算,盡量選在和公共交通不超過十分鐘路程的住宿。
安排住宿要與行程交通掛鉤,路程才順暢,除非你有大把金錢做招手黨(搭的士)。例如我在台中打算去逢甲夜市便安排當晚住宿在西屯區,而且距離第二天前往谷關的巴士站約十五分鐘路程。
行程
以體力與興趣為出發點,我個人一般不喜歡走馬看花般的行程安排,所以一日以安排一至兩個行程為佳,也可以多選擇一至兩個作為後備計劃。
而行程也可分為大行程與小行程,以一個七日的旅行為例,大行程(重頭戲)的話兩個其實就夠了。
帶父母旅行最緊要有閃光點,他們也樂於與朋友分享旅行回憶。例如之前帶父親去台東,他仔細的行程應該大致記憶模糊,但他不時會提起綠島很好玩,能環島自駕,風景美亦有海底溫泉。幾年前也帶過父母到越南北部,那次兩個大行程便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下龍彎遊(船上三日兩夜)和沙垻梯田爬山(兩日一夜);這次去台中,兩個大行程便是阿里山和谷關溫泉。
大行程及相關交通、周邊遊樂已佔據兩日以上,訂好大行程再根據交通附近的景點填補一些小行程,才不會太緊湊。
而與兩老旅行,上了年紀的他們作息為早睡早起,所以要一家旅行,作為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在安排上也最好遷就兩老,讓他們盡可能九點左右便能就寢。當然若是年輕人夜晚想安排節目,大可自己額外安排,先送兩老回住宿再行外出。
提早溝通
每個旅行的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事,要互相包容遷就。與家人旅行,要從家人的角度或大家作為整體的角度出發,而非只由自己角度喜好考量。
如果有個別需求,便要提早溝通商量。即便我內心知道父母能步行一整天,還是要及早提醒及交代他們,簡單一句「要走一整天行不行」、「會安排去那裏好不好」已足夠。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亦會免卻自己很多煩惱。
另外最好保持行程彈性,大景點大方向無問題,小景點就能跟據當日情況增減。
總括而言,旅行最要緊是玩得開心。而與家人旅行最重要是「整體」的觀念,就算他們讓你安排所有事,也要詢問意見,獲得共識,才能減少發生去到景點卻不如預期而吵架這種問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