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愛情小說閱讀書齡十年仍對愛情一無所知的我
- Vaniajero浮生
- 2020年8月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020年8月7日
布芮尼.布朗:「真正的歸屬感是明白『自己是最重要的人』,相信自己有獨自奮戰,勇於探索未知、脆弱與接受批評的勇氣。最終,將『自己歸屬於自己』。因為唯有讓自己自由,才能到哪都能產生與他人有所連結的歸屬感。」
也許不懂得愛情,但要懂自己。
這三天我都在看同一個作者艾小圖的作品,她的作品我大概看了有七、八本,加上其他作者的作品這幾天大概看了足有十餘本了。依照我超過十年的愛情小說閱讀書齡,實在數不清單計愛情小說我到底看過多少,有些會翻出來重覆看,而有些甚至看到一半才發現似曾相識,曾經看過,也可算是趣事吧。
幾天不停看同一個作者艾小圖的作品最深的感覺是其作品都離不開相似的軌跡框架,相似的背景框架,男女主角的性格特點,配角的塑造及對情節的推動,男女主角總要因各式各樣的事及誤會分開幾年又重歸於好。
看完眾多愛情小說後,甚至自己也有過短暫的戀愛經歷後,仍然覺得面對愛情我仍舊是迷惘,又一無所知。以下是幾本小說中描繪愛情的句子:
1. 「每個人的心底都藏著這麼一個人。你瘋狂熱切的愛過他。痴迷得不顧一切,為他做了一切可笑的傻事。你用盡全身力氣去愛,不求任何回報。就算他是你人生中無法企及的光,你飛蛾撲火,在所不惜。她愛他愛得魔怔,愛得全無矜持。她不求回報,不怕受傷。只求轟轟烈烈愛過一場。人生很短,歲月很長。總要有那麼一兩次,純粹去愛,輸掉世界也無妨。」
《偏執狂》
小時候我亦是這樣,曾憧憬遇上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愛得全心全意、不顧一切,直至現在依然如是。我朋友的男朋友為了不與她分開,願意放棄學位及現在擁有的一切,只為追隨左右。曾經戀愛時也有異地戀的危機放在我面前,但我卻從來未想過要放棄學位,現在回想起不知道是當初對那個人愛得不夠深切,還是該歸因愛情本有千百種模樣,本就不可一概而論。
2.「人生像一個不規則有缺口的半圓,只有遇到對的那個人才能修得圓滿。」
《剛剛好的你》
小時候總以為地球70億茫茫人海,總能找到契合的另一半,憧憬着靈魂契合完整的感覺。長大後的世界卻告訴我所謂的契合不過是在不斷爭吵中磨平自己的棱角,而為了與另一個人在一起不停一塊一塊切割打磨自己,這樣到最後,我們是否還是這麼一個靈魂,站在鏡前是否還能認得出自己?
「活一輩子只為找到那麼一個人才能使靈魂感到完整」這句話讀起來固然美好,但也令人不安。私以為只有自己才是陪自己走一輩子的人,儘管人生路上有父母、手足、朋友、伴侶相伴,然而世事瞬息萬變無從觸摸,誰又能保證必定能陪在身邊走到生命盡頭?要是只有自己就成不了完整的自己,成就不了圓滿的人生,把一輩子的圓滿都寄托在別人身上,那大概可以預計達成圓滿的機率並不可觀了。
當然,也可能是儘管我心中對愛情仍有百般憧憬,但本質上卻對其發生在我身上的可能性百般存疑罷了。
最近看過艾小圖的作品中,當中三本帶出的主題尤為清晰。
《我從來沒有談過戀愛》中表達的是不要讓人生有遺憾,寧願遍體鱗傷,也不要錯過。正好呼應以前看過的一個外國社會實驗,參加者被問及人生有何後悔的事,絕大多數的答覆都是以自己以往人生中「never從未」嘗試做某些事為開首,證明可怕的不是過錯,而是錯過。
《偏執狂》中的故事雖為略顯病態的愛情觀,但同時主體明確,帶出人生中執着所帶來的過程及結果。人或多或少都會在一些事物上表現出執着,有時執着到最後也許都自我迷失,不知道讓人執着到瘋魔是為了甚麼。是那個人?是那份感情?還是已經付出太多、代價太大的自己?

《光陰童話》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配置的時代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學生既有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下的青蔥歲月,又有未開發,未踏入現代科技發展時的單純簡單。那時的人未有手機網絡,不能24小時零時間、零距離地交流,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卻更深刻親密,更珍惜相處的時間機會。沒有太多途徑認識對象,少卻許多選擇,但又能比現今的速食時代有更多細水長流、雋永綿長的感情。
固然在那個時代離異會遭受更多側目及壓力,但在鼓吹愛情至上的現今,人們都太習慣把愛情放在一個至高無尚的位置,似乎以愛情為名做盡一切都情有可原,以為舊時代不過是食古不化,墨守成規而不可理喻。以上總總有時不過是人們為自己的行為正名化及合理化的藉口,又有多少人真能保持原則,保留那份真誠與純粹。
人生也好,愛情亦然,儘管不論結果,亦無謂交代,但總應留有幾分良正。
同期載於Medium,按此鏈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