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淺談生死輪迴

  • 作家相片: Vaniajero浮生
    Vaniajero浮生
  • 2020年3月2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0年4月1日

我一直對輪迴的概念有種莫名的感觸。記得大一時上了一個學期的《中國神話故事及小說的智慧》,課程內容對儒、道、佛多有涉獵。當時的教授將佛家中人一世又一世不停輪迴比喻為連續劇,每生不停經歷人間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八苦。人的每一世都帶有前一世種下的因果,直至某一世堪破紅塵,放下執念,才終將涅槃,得以從輪迴中解脫。


放下執念談何容易,數千年來成了佛陀的不過一個釋迦牟尼。我喜歡輪迴在於它給予的機會,上一生的遺憾,靈識中帶着的業和印記,也許在下一生,又或許是以後的某一生,能得以彌償。


以下節錄一段墨寶非寶的《一生一世江南老》中對執念及輪迴的想像:


如同每次一樣,不渡海,等方丈來見。

方丈曾問他為何不渡海,以為他畏水,可駐守江水兩岸的人,怎會畏水?方丈百思不得其解。

「這裡有句話,『能渡蓮花浪,方能度彼岸』。」沈策望著眼前被稱作「蓮花浪」的海浪,告訴方丈,「我不想去彼岸,為什麼要過海?」

佛家裹,脫離輪迴,就是彼岸。

可他只有在輪迴中,才有機會等到和她相守的姻緣。

方丈笑問:「施主不怕紅塵之苦?」

他笑答:「就算紅塵之苦,沉策也甘之如飴。」

柴桑沈郎,沈氏昭昭。

終會等到有緣的一世。哪怕前塵皆忘,他也要夙念永繫。


有些人會在每一生都犯下同一個錯,但又如何?總歸是個機會,人所作的一切,受的一切,自有因果,等上十年、百年、千年,終將出現又一個機緣。


以前看過唐七的《三生三世枕上書》,梵音谷阿蘭若的那世尤其觸動我心,裹面關於死亡的描述如下:


「他失去她那麼多次,眼看她的影子消逝在眼前,才第一次明白,失去究竟是什麼。那個人,你再也見不到她,再也不能聽她說話,再也無法觸碰到她。她甚至決絕得放棄了輪迴,無論有多少個來生,無論你變成誰,也再不能同她相遇了。」


現今對死亡的理解多為生命的終結。甚麼是死亡?甚麼是終結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提出的費曼學習法(The Feynman Learning Technique)說明完整理解一個抽象複雜的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假設自己正向孩子解釋該概念。如同一張白紙的孩子及他們天馬行空的問題,只有最簡單言辭及最同嚴合無縫的解釋才能解答。Mark W. Speece在其1995年刊出<孩子對死亡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 of death)一文中涵蓋四個組成死亡概念的部分:普遍性(universality)、非轉易性(irreversibility)、非功能性(non-functionality)和因果關係(causality)。


(未完待續)

Comentarios


Join my mailing list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0 by Vaniajero 浮生.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