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求回報只想給予的,才是愛啊。

  • 作家相片: Vaniajero浮生
    Vaniajero浮生
  • 2020年10月1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想起那天下班時碰到住附近的朋友,說是朋友,應該是又像朋友又像妹妹吧,雖然我們年紀才差沒幾個月。


我們的緣份匪淺啊⋯⋯有些也住附近的朋友一年到頭也碰不見,而明明早兩星期才吃過飯的人,過沒幾天又遇上了。小時相見不相識,但多年來總上了同一所學校,進了同一個社團,年復一年的投契,所以不能不歎一句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果真是天定的。


還有另一個好友,也是如此。明明上了同一所小學,同一所中學,同班十幾載,卻在快要畢業才熟稔。緣份啊,就是如此早不得,也遲不得。早幾分許會分離,遲半刻許就錯過,上天的安排總讓人捉摸不透,卻有祂的深意。


朋友聚會經常要先在群組投票選餐廳,或者在他們眼中我也是個難搞的人,時時拖沓不表態,只因我不在乎去哪或吃甚麼,只想有一方寧靜能坐上數小時不受驅趕、不被打擾地聊天就好。那天晚上我和她聊了很久,就像曾經的我們參加完社團活動結伴回家,還能意猶未盡地坐在街邊長凳冒風聊到夜過三更,憶童年,聊家裏長短,訴煩憂無措,描未來藍圖。


她說起小時很討厭手足,因為身為長姐總被強逼肩負照顧教導弟妹的責任。我提起家母也會有類似的話語,可我不會厭惡妹妹,因為這不是她的錯,責任應追究始作俑者。母親與我的教育觀念不一,她只管讓我幫助妹妹,但若因而養成妹妹疏於思考安於依賴的思想卻非我所樂見的,故我每每據理力爭,與她爭吵不休。


有時會覺得朋友肩上擔子很重,而她卻不是唯一。以前也聽別的朋友說起出生長大就像欠了一屁股債要償還父母,我理解這種文化思維存在卻不能接受。


孩子從來沒有選擇出生與否的權利,本就被父母一廂情願地帶來世上。決定要生養的是他們,養大了用感情道德綁架要求各樣回報,這難道是所謂的恩和愛嗎?這只是利益互換罷了。說是賜予生命的恩德,其實在這世上活着也不是多麼快樂的事,活着多累啊,果真是天大的「恩德」。為甚麼父母要求子女回報生養之恩,而不感激子女的出生與陪伴帶給他們多年的滿足與快樂?


我不能理解所謂的恩德,所以我也不能理解「孝順」,我信奉的唯有愛。回報不是靠綁架勒索而來的,而是心甘情願的,因為有愛。


家中經濟說不上好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餓不上肚子,新年也能添新衣,小時候也不是過着要甚麼就能有甚麼的日子,但他們給我的有很多。說不上予取予求,但工作回家還能煮上一頓熱飯,孩子好好讀書就好,家務還是他們擔待。一星期工作勞累過後,週末還會帶我們去球場做運動,去附近爬山,去公園溜滑梯。物質生活不很富裕,但能擠出時間享受彼此的陪伴。


我能感受到他們已經盡力了,竭盡全力地給予,用愛滿滿地包裹。而我想回報的,正是那份愛。


寫這篇正是憶起那天讀到Albert Camus的一句話:

“That is love, to give away everything, to sacrifice everything, without the slightest desire to get anything in return.”

不求回報只想給予的,才是愛啊。

Comentários

Não foi possível carregar comentários
Parece que houve um problema técnico. Tente reconectar ou atualizar a página.
Join my mailing list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0 by Vaniajero 浮生.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